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连市职工采暖费补贴办法》和《大连市困难居民采暖费补贴办法》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24 19:46:42  浏览:8924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连市职工采暖费补贴办法》和《大连市困难居民采暖费补贴办法》的通知

辽宁省大连市人民政府


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连市职工采暖费补贴办法》和《大连市困难居民采暖费补贴办法》的通知


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直属机构,各有关单位:

  现将《大连市职工采暖费补贴办法》和《大连市困难居民采暖费补贴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五年九月三十日

大连市职工采暖费补贴办法

  根据《辽宁省城市供热管理办法》(省政府令第152号)的规定和《关于印发<辽宁省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采暖费随职工工资发放方案>的通知》(辽建发〔2005〕42号)精神,我市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在职职工、离退休人员(以下简称职工)的住房采暖费将实行“暗补变明补”,单独列项以补贴的形式随职工工资按月发放给职工个人。具体补贴办法如下

  一、采暖费补贴的目的和原则

  补贴的目的:按市场经济要求,实行谁用热谁交费,单位将采暖费以补贴的形式随职工工资发放给个人,由个人直接向供热企业缴纳采暖费,明确供用热双方权利与义务。

  补贴的原则:一是供热收费制度改革要充分考虑居民的经济承受能力;二是按个人住房面积标准承担的采暖费计发采暖补贴的标准;三是采暖费由单位全部承担改为由单位和个人合理负担;四是现住房面积超过补贴标准部分的采暖费全部由个人承担。

  二、采暖费补贴对象

  补贴对象包括:市内四区(含大连高新园区市内部分)机关、社会团体、事业、企业(含三资企业、民营企业等其他经济形式的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在职及离退休人员。

  三、采暖费补贴标准

  按照《辽宁省住房分配货币化实施意见》(省房委字〔2000〕9号)文件规定的各职级、各类人员住房面积标准计发职工采暖费补贴。

  补贴标准:根据职工的职务(职称)确定采暖费补贴额。

  计算公式:〔住房面积标准(平方米)×采暖费标准(元/平方米)×70%〕÷12=月补贴额(元)

  党政机关公务人员、社会团体、事业单位人员住房面积标准:局级140平方米,处级105平方米,科级和科级以下85平方米。

  专业技术人员的住房面积标准:正高级职称比照局级;副高级职称比照处级;初、中级职称比照科级。

  工勤人员的住房面积标准:高级技师比照处级;技师和高级工比照科级;中级以下的工勤人员(含普通工人)工龄满25年以上的比照科级,不满25年的按照60平方米的补贴标准执行。

  企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可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参照本补贴标准,经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后,确定各类人员住房面积标准和补贴额。但每个职工月补贴额不得低于工勤人员最低补贴标准。

   四、离退休人员及特殊群体补贴办法

  1.离休人员住房标准内的采暖费,夫妻补贴不足的部分,由离休人员所在单位负责补齐;离休人员无配偶或配偶无工作的,可由离休单位全额补贴;离休人员去世后,其配偶可继续领取该补贴,直至去世为止。

  2.离退休人员及按月享受供养直系亲属救济费的人员,其采暖费补贴仍由离退休人员或死亡职工原工作单位给予补贴。

  3.经市政府批准,并向退休管理经办机构缴纳安置费的破产关闭企业离退休人员,参照本办法有关规定,由退休管理经办机构给予补贴。

  4.用户中一方为现役军人,其配偶的采暖费补贴,由所在单位按其职务(职称)确定的标准全额补贴。

  5.困难居民采暖费补贴由财政部门列专项资金解决,具体补贴办法按照《大连市困难居民采暖费补贴办法》执行。

  6.已进入破产程序企业中尚未得到安置的职工和已列入市破产计划企业的职工,采暖费补贴由市国资委、市经委、市建委、市财政局等部门另行制定具体办法。

  五、采暖费补贴的管理

  1.职工的职务(职称)发生变化时,从次月起按新职务(职称)计发采暖费补贴。
  2.本办法自颁布实施之日起,原来职工单位欠缴的采暖费,由供热企业通过法律等手段直接向欠费单位追缴,不再向职工个人追缴。但职工有义务配合供热企业追缴单位拖欠的采暖费。

  3.采暖费补贴资金来源:机关事业单位的职工采暖费按原渠道列支;企业在成本费用中列支,对企事业单位按本办法规定标准内发放采暖费补贴的,准予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4.职工按照本办法规定标准取得的采暖费补贴,不作为社会保险费缴费基数,免征个人所得税;超过本办法规定标准的部分列入社会保险费缴费基数并征收个人所得税。

  5.市级以上干部采暖费仍按原缴费办法执行,其配偶不享受采暖费补贴。

  六、几点要求

  1.各单位、部门要严格按照本办法计发职工采暖费补贴。对违反本办法发放补贴的单位要追究直接责任人和主要领导的责任。

  2.2005年采暖费补贴由职工所在单位一次性发放,2006年以后采暖费补贴由职工所在单位随职工工资按月发放。

  七、瓦房店市、普兰店市、庄河市、长海县、旅顺口区、金州区、大连开发区、大连保税区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八、本办法由市建委负责解释。

  九、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大连市困难居民采暖费补贴办法

  根据《辽宁省城市供热管理办法》(省政府令第152号)、《关于印发<辽宁省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采暖费随职工工资发放方案>的通知》(辽建发〔2005〕42号)和《大连市城市供热管理条例》有关规定,为保证全市供热工作顺利进行,保障城市困难居民冬季取暖,我市建立城市供热专项保障资金,用于困难居民采暖费补贴。资金原则上归口管理,统筹使用。具体补贴办法如下:

  一、补贴范围

  困难居民包括:市内四区具有常住户口且居住暖气房并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无就业家庭,“大龄”夫妻(男50周岁、女40周岁以上)双失业人员,丧偶且抚养未成年子女的失业人员,夫妻双失业后退休人员。

  每年11月至次年3月期间符合困难居民条件的采暖用户,享受本办法规定的采暖费补贴标准。

  二、补贴标准

  对困难居民的补贴,以家庭为单位,按一处住房60平方米标准予以补贴。不足60平方米按实际面积补贴,超出部分由个人承担。

  三、认定程序及结算办法

  1.拟申请享受困难居民补贴的家庭,每年11月至次年3月到相关供热单位领取《大连市困难居民采暖费补贴申请表》,分别到街道办事处、区民政局或区劳动就业管理中心审核(签章),合格后连同相关证件报送供热单位。

  2.供热单位对符合条件的困难居民按政策给予办理,做好登记备案工作(包括困难居民的相关证件),并按申请类型每年4月15日前汇总报市集中供热办公室。

  3.市集中供热办公室按照要求进行审查,将核定额按困难居民分类汇总报市财政局。市财政局会同市民政局、市劳动保障局等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在两个月内组织抽查,抽查比例不高于30%,最终确定审核结果。并将补贴金额拨付市集中供热办公室,由市集中供热办公室统一拨付供热单位。

  《大连市困难居民采暖费补贴申请表》由市集中供热办公室统一印制。

  四、工作要求

  各供热单位要认真执行政策、严格把关,做好困难居民采暖费补贴登记备案工作。各相关部门要通力合作,认真负责,共同做好困难居民采暖费补贴的认定、审核工作。审计和监察等部门要对此项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对工作不负责任、弄虚作假的,要追究直接责任人和单位主要领导的责任。

  五、瓦房店市、普兰店市、庄河市、长海县、旅顺口区、金州区、大连开发区、大连保税区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六、本办法由市建委负责解释。

  七、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发改地区[2010]967号


  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省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
为深入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引导和支持中部地区城市群健康发展,我委会同有关方面研究制定了《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现将《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进一步加强对城市群发展的组织和协调,切实加大对城市群发展的指导和支持,认真落实城市群发展的各项任务,促进中部地区城市群健康发展。《意见》实施过程中的有关情况请及时反馈我委。
附: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的指导意见
----------------------- Page 1-----------------------

附件



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的指导意见



城市是重要的要素集聚区和经济辐射源泉,城市群是促进



城市合理分工和拓展功能的有效形式,在促进经济增长和推动



城镇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中部地区是我国人



口和城镇比较密集的区域,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以武汉城市



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环鄱阳湖城市



群和太原城市圈六大城市群为主的发展格局,在中部地区经济



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中也



面临着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不强、资源要素整合有限、产业



集聚度不高、创新能力较弱、城市间分工协作程度较低等突出



问题。引导和支持中部地区城市群加快发展,有利于加速人口



和产业集聚,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有利于培育壮大经济



增长极,提升中部地区整体竞争力、激发市场潜力;有利于充



分发挥城市群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对全国经济发展的支撑能



力;有利于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为促进中部地区城市群健康发展,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0 号)精神



和国务院批复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要求,提出如下意



见:



一、促进城市群发展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



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规划引导,加大政策扶



1


----------------------- Page 2-----------------------

持,创新体制机制,着力优化空间布局,增强资源环境承载能



力,加快一体化发展;着力加强自主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提



升产业发展水平;着力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人口集聚,有序推



进城镇化;着力加强合作联动,构建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特



色突出、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新格局,推动形成“两纵两横”



经济带。通过努力,不断壮大城市群经济实力,增强产业集聚



能力,提高城镇化水平,把城市群建成支撑中部地区崛起的核



心经济增长极和促进东中西部良性互动、带动全国又好又快发



展的重要区域。



(二)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编制提升城市群发展规划,明



确发展方向和目标,统筹协调产业布局、生态环保、公共服务



和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合理布局城市群发展空间。



——市场导向,政府推动。遵循市场经济和一体化发展规



律,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扶



持,把国家支持和自主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 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着力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



破解发展瓶颈,优化发展环境,提升开放水平,有序承接国内



外产业转移,不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功能互补,协调发展。发挥各自比较优势,不断拓展



优化城市功能,实现合理分工、优势整合,加快一体化发展。



深化城市群间协调互动,促进共同发展。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既着力解决当前制约城市群发



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又谋划城市群长远发展,注重文化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激发城市群发展潜力,



2


----------------------- Page 3-----------------------

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城市群发展的规划引导



(一)做好规划编制工作。坚持规划先行,发挥规划在勾



勒城市群发展蓝图、布局产业项目、优化资源配置、明确政策



取向、提升城市功能、有序推进城市建设和发展等方面作用。



按照《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明确的定位和要求,科学编制



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城市群发展规划,规划要明确各城市群



发展的目标、发展重点、空间布局、产业结构、生态环境、重



大基础设施配套和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等重大问题,全面提



升城市群功能和综合竞争力。



(二)提升规划的科学性。城市群规划必须符合经国务



院批准的省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加强与国家



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全国及流域水资源综合



规划和防洪规划等的衔接,推动城市群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加



强对各类城市新区规划建设的分类指导,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



体规划确定的用地规模和依法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



划进行建设。



(三)保障规划顺利实施。城市群规划由各省组织编制,



报国务院有关部门备案,经省级政府批准实施。要采取切实有



效措施,明确责任分工,加大政策支持,加强指导协调,落实



保障措施,强化监督检查,确保规划作用的发挥和规划任务的



实现。



三、进一步优化城市群空间布局



(一)促进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发挥区域中心城



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同发展的现代



3


----------------------- Page 4-----------------------

城镇体系。特大城市和有条件的大城市要进一步增强高端要素



集聚、科技创新、文化引领和综合服务功能,充分发挥规模效



应和带动作用。其他大中城市要立足于既有条件,完善城市功



能,增强经济实力,加强协作对接,实现联动发展、互补发展、



特色发展和集约发展。加大对小城市、县城和重点小城镇的支



持力度,制定和实施县城规划,调整优化乡镇布局,统筹规划



工业园区、商贸园区、居民社区和中小学校,增强特色产业和



人口集聚能力,提高县域发展水平。



(二)推动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优化城市群开发空间格



局,促进产业向城镇集聚、人口向城镇集中,促进产业与城市



融合发展,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推进。支持开发区提升支撑能



力,按照各自定位,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其他公用配套设施,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速产业和人口集聚,提升吸纳就业能力,



鼓励有条件的开发区逐步向综合发展区域和城市新区转型。加



强开发区与城镇基础设施共建设共享,扩大城市服务功能辐射



范围,有序推动城镇化进程。



四、推动城市群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促进产业特色化发展。整合城市群产业资源,加强



城市群之间产业分工协作,按照已有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调



整优化产业结构,科学谋划产业布局,从营造产业集聚环境、



完善配套服务体系等多方面入手,延长产业链,提升竞争力,



着力构建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



(二)强化区域产业分工。强化城市群内部产业分工协作,



注重产业配套与产业链延伸,促进产业互补发展和错位发展,



实现合作共赢。区域中心城市要依托区位、人才、资源等优势



4


----------------------- Page 5-----------------------

和现实基础,在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高端产业发展方面



率先突破,壮大支柱产业,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促进传统产



业向周边城市和小城镇转移和集聚,在周边城市和小城镇推动



形成与区域中心城市主导产业配套的加工、生产和制造基地。



(三)增强产业发展活力。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促进产学



研结合,深入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增强城市群自主创新能力。



支持有条件的城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强化城市创新中心功



能,加快实现创新驱动发展。鼓励和支持城市群企业加快推进



兼并重组,增强核心竞争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



团。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大力发展非公有制



经济,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增强发展活力。大力推进信



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



变。



(四)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在城市群内选择国家级开发园



区和具备一定基础和条件的省级开发园区,设立若干承接产业



转移示范区,完善合作机制,积极探索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



积极完善投资环境,按照承接产业转移园区定位,明确产业承



接发展方向,推动上下游产业配套发展。发挥各级各类开发园



区的作用,加强产业配套设施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



现代流通,建立连接东西、贯穿南北、辐射全国的现代流通网

不分页显示   总共3页  1 [2] [3]

  下一页

关于印发医疗器械注册补充规定(一)的通知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关于印发医疗器械注册补充规定(一)的通知


国药监械[2002]25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局:

为进一步规范医疗器械行政审批,明确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要求,我局依据已发布的《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等行政规章,针对当前“配套规章”执行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经研究,对企业申请医疗器械注册以下补充规定,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二○○二年七月二十四日


医疗器械注册补充规定(一)

一、关于异地委托加工的医疗器械的注册
(一)由委托生产者申请注册。医疗器械生产制造认可表上应注明委托生产方式。
(二)被委托企业应获得由其所属辖区省药监局所发的含被委托生产品种在内的生产企业许可证。
(三)委托者在申请注册时除递交规定的注册材料外,还应递交被委托企业出具的接受委托承诺书及被委托方的生产企业许可证。
(四)生产条件由被委托企业所在地省级药品监督管理局进行监督。
(五)对于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新产品异地委托加工,除应符合上述规定外,被委托生产的企业应是具有生产同类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产品资格的企业。
对于已列入《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产品目录》的8种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异地委托加工,除应符合上述规定外,委托和被委托生产的企业都应是具有生产同类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产品资格的企业,并具有同类产品注册证,方可由委托方办理异地产品的注册。

二、原注册医疗器械转移生产的注册
转移生产注册指的是:在同一企业内,同一产品的转移生产。
(一)将原进口注册产品移至国内总装装配的
注册部门应对在国内装配的生产企业的生产质量体系进行审查,企业提交保证原设计没有变化的声明,提交构成整机的使用部件的注册证(部件不在规定内应履行注册的除外),给予准产注册。
(二)将原进口注册产品移至国内包装、消毒的
注册部门应对在国内进行包装、消毒的生产企业的生产质量体系进行审查,企业提交保证在国内包装、消毒产品与在境外生产部件一致的声明,提交构成整机的使用部件的注册证(部件不在规定内应履行注册的除外),给予准产注册。
(三)原进口注册产品在国外转移生产
1.原进口注册的第三类产品在境外的同一国家不同地区转移生产或国家之间转移生产,应补充对新转移工厂进行生产质量体系审查,履行生产地址变更手续。
2.原进口注册的第一、二类产品,在境外的不同地区或不同国家之间转移生产,应履行生产地址变更手续。
(四)境内注册产品包装、消毒或组装工序转移场地注册,执行本条第(一)、(二)款的规定。

三、境内企业采用有进口注册证的部件组装生产
企业申请注册时应提交:
(一)出卖部件方出具的出卖部件给申请注册企业的供货承诺声明。
(二)部件的原注册证书。
(三)申请注册企业的生产企业许可证。

四、同一进口产品在国外多个国家生产或多个国家工厂加工不同部件、在一地组装产品的注册
(一)对于同一进口产品在国外多个国家生产,依据其所持的国外的不同上市批件分别予以注册发证。
(二)在多个国家工厂加工不同部件,集中一地组装生产申请注册的,一般应按已装配为成品后所在国政府提供的上市批件进行注册。

五、多个独立的由不同厂家生产的大型设备组成部件的注册问题
对于由不同厂家生产的独立部件组成的大型设备,每个部件都有不同国家批件的,企业应提交全部批件,履行注册。注册后的部件可以分别销售。

六、注册证合法时限的界定问题
在注册证有效期内生产的医疗器械都应视为有证产品。

七、进口注册产品类别的判定问题
企业难以对进口注册产品做出类别判定时,应将判定产品类别的请示(含产品说明书、操作手册)等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注册受理办公室,由受理办答复企业。

八、国产三类、进口产品注册申报材料初审问题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注册受理办公室负责国产三类、进口医疗器械注册申报的初审,省市不进行国产三类、进口医疗器械注册的初审。

九、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注册工作的咨询、查询,由受理办负责统一接待企业。

十、企业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注册申报时,给行政部门的报告,由受理办受理后转医疗器械司注册处办理。

十一、企业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申报注册,补材料时限为60个工作日,超过时限且企业在时限之内无任何说明的,受理办可退回材料。

十二、实验室设备中的电泳仪、离心机、超低温冷藏箱,石蜡切片机,石蜡包埋机、细胞离心涂片机、全自动染片机属于Ⅱ类中风险性较低的产品,不要求提供临床试验报告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认可的医疗器械质量检测机构出具的产品型式检测报告。

十三、口腔科技工室设备不属于医疗器械管理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