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关于实施《柳州市城市规划编制单位资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5 09:09:37  浏览:9852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实施《柳州市城市规划编制单位资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实施《柳州市城市规划编制单位资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会员单位:

近年来,随着我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活动日益频繁,为保障各类建设活动在科学合理的框架内进行,我市急需加强对柳州市城市规划编制设计资质的管理,保证和提高城市规划编制设计质量,我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单位资质管理规定》、《柳州市城市规划管理规定》、《柳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和国家建设部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订了《柳州市规划编制单位资质管理暂行办法》,并经市政府批复同意实施,请各有关单位依照实施。



附件:柳州市城市规划编制单位资质管理暂行办法





柳州市城市规划局

二○○六年十月二十日



附件
柳州市城市规划编制单位资质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我市城市规划编制设计资质的管理,保证和提高城市规划编制设计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单位资质管理规定》《柳州市城市规划管理规定》、《柳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在我市城市规划区内从事城市规划编制设计及规划管理的单位和部门,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城市规划编制设计,包括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村镇规划,以及风景名胜区规划、城市设计、建设项目选址和布局的可行性研究等,须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或审批的专项及专业规划。

第四条 柳州市城市规划局(以下简称市规划局)负责对城市规划编制设计资质实行统一管理。

第五条 本办法所称城市规划编制设计单位,是指按照国家规定经批准设立,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统一印制的《城市规划编制资质证书》,从事城市规划编制设计的单位。无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的单位,不得承担城市规划编制设计任务。

第六条 申请城市规划设计证书的单位,应按建设部《城市规划设计单位资格管理办法》的规定申报。

申请甲级资格的单位,经自治区建设厅初审签署意见后,报国家建设部审定,由建设部颁发资格证书。

申请乙、丙级资格的单位,经市规划局初审签署意见后,报自治区建设厅审定和颁发资格证书,并由自治区建设厅报送国家建设部备案。

市规划局在受理申报后,应当在15个工作日内提出处理意见。
第七条 《城市规划设计证书》的适用范围:
取得甲级证书的城市规划编制设计单位,其承担的规划编制任务范围不受限制。
本市乙级城市规划编制设计单位,可以承担本市规划区范围内,2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编制,各种详细规划的编制以及大型工程项目选址的可行性研究。
本市丙级城市规划编制设计单位,可以承担本市规划区范围内,建制镇总体规划,20万人口以下城、镇的各种详细规划、专项规划的编制,中、小型工程项目选址的可行性研究。
越级从事规划编制设计任务的,须经市规划局批准,但每年不得超过两项,市规划局不受理超过控制数量的越级规划编制设计文件。
第八条 持有甲级城市规划设计资格证书,来本市承揽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设计任务的市外单位,应持证书副本到自治区建设厅备案;持有甲、乙级城市规划设计资格证书的市外单位,来本市承担除城市总体规划以外的其他规划编制设计任务的,持证书副本,向市规划局申报,经批准后,方可承担规划编制设计任务。

第九条 境外来本市承揽规划编制设计任务的单位,必须符合国家建设部的有关规定,并与国内甲级规划编制设计单位合作。所承担的规划编制设计任务,仅限于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
第十条 为了加强规划编制设计管理,保证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城市规划编制设计单位,承担城市规划项目后,必须向市规划局申请登记。
第十一条 凡持有城市规划设计资格证书的单位和市(境)外来本市经批准承担相应规划编制设计的单位,城市规划编制设计文件封面上,除注明单位资格等级和证书编号外,同时加盖出图专用章,否则,市规划局不受理申报的规划编制设计文件。

第十二条 城市规划编制设计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市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分别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停止受理设计图等处理;造成违法建设的,没收其违法所得,并处该项目总设计费百分之五十的罚款。
一、严重违反规划设计条件或控制性指标的;
二、规划设计文件粗制滥造,内容深度不符合有关要求,图面质量差、图纸不完整、不规范、图面错漏缺较多的;
三、未经市规划局许可,没有实行项目登记进行规划设计的;
四、签署印章弄虚作假、出图手续不完备的;
五、其他违反相关规定的。
城市规划编制设计单位有下列情形的,按建设部《城市规划设计单位资格管理办法》第三十二条有关规定,由市城市规划行政管理部门提出处理意见,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进行处理;属甲、乙级规划编制设计单位违反有关规定的,由市城市规划行政部门向建设厅建议降低其资格等级或收回其证书。
一、严重违反规划设计条件或控制指标并造成不良影响的;
二、利用不正当竞争手段承揽规划编制设计业务的;
三、在技术经济指标上弄虚作假的;
根据《柳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要求,建设项目用地面积大于15000平方米的,必须由有相应规划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详细规划。
第十三条 本办法由柳州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负责解释。
第十四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民政部


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2011年10月16日修订)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建立健全应对突发重大自然灾害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规范应急救助行为,提高应急救助能力,最大程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损失,维护灾区社会稳定。


   1.2 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


   1.3 适用范围


   本预案所称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干旱、洪涝灾害,台风、冰雹、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火山、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


   发生自然灾害后,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视情启动本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达到本预案响应启动条件的,启动本预案。


   发生其他类型突发事件,根据需要可参照本预案开展应急救助工作。


   1.4 工作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确保受灾人员基本生活。


   (2)坚持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


   (3)坚持政府主导、社会互助、灾民自救,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公益性社会组织的作用。


  2 组织指挥体系


  2.1 国家减灾委员会


   国家减灾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减灾委)为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负责组织、领导全国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协调开展特别重大和重大自然灾害救助活动。国家减灾委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全国的自然灾害救助相关工作。国家减灾委办公室负责与相关部门、地方的沟通联络,组织开展灾情会商评估、灾害救助等工作,协调落实相关支持措施。


   2.2 专家委员会


   国家减灾委设立专家委员会,对国家减灾救灾工作重大决策和重要规划提供政策咨询和建议,为国家重大自然灾害的灾情评估、应急救助和灾后救助提出咨询意见。


  3 应急准备


  3.1 资金准备


   民政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自然灾害救助条例》等规定,安排中央救灾资金预算,并按照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资金分级负担,以地方为主的原则,建立和完善中央和地方救灾资金分担机制,督促地方政府加大救灾资金投入力度。


   3.1.1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与自然灾害救助需求相适应的资金、物资保障机制,将自然灾害救助资金和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3.1.2 中央财政每年综合考虑有关部门灾情预测和上年度实际支出等因素,合理安排中央自然灾害生活补助资金,专项用于帮助解决遭受特别重大、重大自然灾害地区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困难。


   3.1.3 中央和地方政府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自然灾害生活救助成本及地方救灾资金安排等因素适时调整自然灾害救助政策和相关补助标准。


   3.1.4 救灾预算资金不足时,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通过预备费保障受灾群众生活救助需要。


   3.2 物资准备


   3.2.1 合理规划、建设中央和地方救灾物资储备库,完善救灾物资储备库的仓储条件、设施和功能,形成救灾物资储备网络。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和自然灾害多发、易发地区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自然灾害特点、居民人口数量和分布等情况,按照合理布局、规模适度的原则,设立救灾物资储备库。


   3.2.2 制定救灾物资储备规划,合理确定储备品种和规模;建立健全救灾物资采购和储备制度,每年根据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要求储备必要物资。按照实物储备和能力储备相结合的原则,建立救灾物资生产厂家名录,健全应急采购和供货机制。


   3.2.3 制定完善救灾物资质量技术标准、储备库建设和管理标准,完善全国救灾物资储备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健全救灾物资应急保障和补偿机制。建立健全救灾物资紧急调拨和运输制度。


   3.3 通信和信息准备


   3.3.1 通信运营部门应依法保障灾情传送的畅通。自然灾害救助信息网络应以公用通信网为基础,合理组建灾情专用通信网络,确保信息畅通。


   3.3.2 加强中央级灾情管理系统建设,指导地方建设、管理救灾通信网络,确保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时准确掌握重大灾情。


   3.3.3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设备,完善灾情和数据产品共享平台,完善部门间灾情共享机制。


   3.4 装备和设施准备


   中央各有关部门应配备救灾管理工作必需的设备和装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指挥技术支撑系统,并为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提供必要的交通、通信等设备。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居民人口数量和分布等情况,利用公园、广场、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统筹规划设立应急避难场所,并设置明显标志。


   3.5 人力资源准备


   3.5.1 加强自然灾害各类专业救援队伍建设、民政灾害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提高自然灾害救助能力。培育、发展和引导相关社会组织和志愿者队伍,鼓励其在救灾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3.5.2 组织民政、国土资源、水利、农业、商务、卫生、安全监管、林业、地震、气象、海洋、测绘地信等方面专家,重点开展灾情会商、赴灾区的现场评估及灾害管理的业务咨询工作。


   3.5.3 推行灾害信息员培训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健全覆盖中央、省、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居委会)的灾害信息员队伍。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和企业事业单位应当设立专职或者兼职的灾害信息员。


   3.6 社会动员


   准备完善救灾捐赠管理相关政策,建立健全救灾捐赠动员、运行和监督管理机制,规范救灾捐赠的组织发动、款物接收、统计、分配、使用、公示反馈等各个环节的工作。


   完善非灾区支援灾区、轻灾区支援重灾区的救助对口支援机制。


   3.7 科技准备


   3.7.1 建立健全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卫星星座、环境卫星、气象卫星、海洋卫星、资源卫星、航空遥感等对地监测系统,发展地面应用系统和航空平台系统,建立基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模拟仿真、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的“天地空”一体化的灾害监测预警、分析评估和应急决策支持系统。开展地方空间技术减灾应用示范和培训工作。


   3.7.2 组织民政、国土资源、水利、农业、卫生、安全监管、林业、地震、气象、海洋、测绘地信、中科院等方面专家开展灾害风险调查,编制全国自然灾害风险区划图,制定相关技术和管理标准。


   3.7.3 支持和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开展灾害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建立合作机制,鼓励减灾救灾政策理论研究。


   3.7.4 利用空间与重大灾害国际宪章、联合国灾害管理和天基信息平台等国际合作机制,拓展灾害遥感信息资源渠道,加强国际合作。


   3.7.5 开展国家应急广播相关技术、标准研究,建立国家应急广播体系,提供灾情预警预报和减灾救灾信息的全面立体覆盖。加快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及时向公众发布自然灾害预警。


   3.8 宣传和培训组织


   开展全国性防灾减灾救灾宣传活动,利用各种媒体宣传灾害知识,宣传灾害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避灾、自救、互救、保险的常识,组织好“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全国科普日”、“全国消防日”和“国际民防日”等活动,增强公民防灾减灾意识。积极推进社区减灾活动,推动减灾示范社区建设。


   组织开展地方政府分管领导、灾害管理人员和专业应急救援队伍、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的培训。


  4 信息管理


  4.1 预警信息


   气象局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水利部的汛情、旱情预警信息,地震局的地震趋势预测信息,国土资源部的地质灾害预警信息,海洋局的海洋灾害预警信息,林业局的森林火灾和林业生物灾害信息,农业部的草原火灾和生物灾害预警信息,测绘地信局的地理信息数据及时向国家减灾委办公室通报。


   国家减灾委办公室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灾害预警预报信息,结合预警地区的自然条件、人口和社会经济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及时启动救灾预警响应,向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相关省(区、市)通报。


   4.2 灾情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按照民政部和国家统计局制定的《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做好灾情信息收集、汇总、分析、上报工作。


   4.2.1 对于突发性自然灾害,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在灾害发生后2小时内将本行政区域的灾情和救灾工作情况向地市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报告;地市级和省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在接报灾情信息2小时内审核、汇总,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报告。


   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对于本行政区域内造成死亡人口(含失踪人口)10人以上或房屋大量倒塌、农田大面积受灾等严重损失的自然灾害,应在灾害发生后2小时内同时上报省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和民政部。民政部接到灾情报告后,在2小时内向国务院报告。


   4.2.2 特别重大、重大自然灾害灾情稳定前,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执行灾情24小时零报告制度;省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每天12时之前向民政部报告灾情。灾情稳定后,省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在10日内审核、汇总灾情数据并向民政部报告。


   4.2.3 对于干旱灾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在旱情初露、群众生产和生活受到一定影响时,进行初报;在旱情发展过程中,每10日续报一次,直至灾情解除后上报核报。


   4.2.4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灾情会商制度,减灾委或者民政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组织相关涉灾部门召开灾情会商会,全面客观评估、核定灾情数据。


  5 预警响应


  5.1 启动条件


   相关部门发布自然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出现可能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影响基本生活,需要提前采取应对措施的情况。


   5.2 启动程序


   国家减灾委办公室根据有关部门发布的灾害预警信息,决定启动救灾预警响应。


   5.3 预警响应措施


   预警响应启动后,国家减灾委办公室立即启动工作机制,组织协调预警响应工作。视情采取以下一项或多项措施:


   (1)及时向国家减灾委领导、国家减灾委成员单位报告并向社会发布预警响应启动情况;向相关省份发出灾害预警响应信息,提出灾害救助工作要求。


   (2)加强值班,根据有关部门发布的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分析评估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


   (3)通知有关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做好救灾物资准备工作,启动与交通运输、铁路、民航等部门应急联动机制,做好救灾物资调运准备,紧急情况下提前调拨。


   (4)派出预警响应工作组,实地了解灾害风险情况,检查各项救灾准备及应对工作情况。


   (5)及时向国务院报告预警响应工作情况。


   (6)做好启动救灾应急响应的各项准备工作。


   5.4 预警响应终止


   灾害风险解除或演变为灾害后,国家减灾委办公室决定预警响应终止。


  6 应急响应


  根据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等因素,国家减灾委设定四个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响应等级。Ⅰ级响应由国家减灾委主任统一组织、领导;Ⅱ级响应由国家减灾委副主任(民政部部长)组织协调;Ⅲ级响应由国家减灾委秘书长组织协调;Ⅳ级响应由国家减灾委办公室组织协调。国家减灾委各成员单位根据各响应等级的需要,切实履行好本部门的职责。


   6.1 Ⅰ级响应


   6.1.1 启动条件


   (1)某一省(区、市)行政区域内,发生特别重大自然灾害,一次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


   a.死亡200人以上;


   b.紧急转移安置或需紧急生活救助100万人以上;


   c.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20万间以上;


   d.干旱灾害造成缺粮或缺水等生活困难,需政府救助人数占农牧业人口30%以上,或400万人以上。


   (2)国务院决定的其他事项。


   6.1.2 启动程序


   灾害发生后,国家减灾委办公室经分析评估,认定灾情达到启动标准,向国家减灾委提出进入Ⅰ级响应的建议;国家减灾委决定进入Ⅰ级响应状态。


   6.1.3 响应措施


   由国家减灾委统一领导、组织自然灾害减灾救灾工作。


   (1)国家减灾委主持会商,国家减灾委成员单位、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及有关受灾省份参加,对灾区抗灾救灾的重大事项作出决定。


   (2)国家减灾委领导率有关部门赴灾区指导自然灾害救助工作。


   (3)国家减灾委办公室组织灾情会商,按照有关规定统一发布灾情,及时发布灾区需求。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切实做好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工作和新闻宣传工作。必要时,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组织专家进行实时评估。


   (4)根据地方申请和有关部门对灾情的核定情况,财政部、民政部及时下拨中央自然灾害生活补助资金。民政部为灾区紧急调拨生活救助物资,指导、监督基层救灾应急措施的落实和救灾款物的发放;交通运输、铁路、民航等部门加强救灾物资运输组织协调,做好运输保障工作。


   (5)公安部负责灾区社会治安工作,协助组织灾区群众紧急转移工作,参与配合有关救灾工作。总参谋部、武警总部根据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请求,组织协调军队、武警、民兵、预备役部队参加救灾,必要时协助地方人民政府运送、接卸、发放救灾物资。


   (6)发展改革委、农业部、商务部、粮食局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做好应急通信保障工作,组织协调救援装备、防护和消杀用品、医药等生产供应工作。住房城乡建设部指导灾后房屋和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的质量安全鉴定等工作。卫生部及时组织医疗卫生队伍赴灾区协助开展医疗救治、卫生防病和心理援助等工作。


   (7)民政部视情组织开展跨省(区、市)或者全国性救灾捐赠活动,呼吁国际救灾援助,统一接收、管理、分配国际救灾捐赠款物。外交部协助做好救灾的涉外工作。中国红十字会依法开展救灾募捐活动,参与救灾和伤员救治工作。


   (8)灾情稳定后,国家减灾委办公室组织评估、核定并按有关规定统一发布自然灾害损失情况,开展灾害社会心理影响评估,并根据需要组织开展灾后救助和心理援助。


   (9)国家减灾委其他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有关工作。


   6.1.4 响应终止


   救灾应急工作结束后,由国家减灾委办公室提出建议,国家减灾委决定终止Ⅰ级响应。


   6.1.5 由国务院统一组织开展的抗灾救灾,按有关规定执行。


   6.2 Ⅱ级响应


   6.2.1 启动条件


   (1)某一省(区、市)行政区域内,发生重大自然灾害,一次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


   a.死亡100人以上,200人以下;


   b.紧急转移安置或需紧急生活救助80万人以上,100万人以下;


   c.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15万间以上,20万间以下;


   d.干旱灾害造成缺粮或缺水等生活困难,需政府救助人数占农牧业人口25%以上,或300万人以上。


   (2)国务院决定的其他事项。


   6.2.2 启动程序


   灾害发生后,国家减灾委办公室经分析评估,认定灾情达到启动标准,向国家减灾委提出进入Ⅱ级响应的建议;国家减灾委副主任(民政部部长)决定进入Ⅱ级响应状态。


   6.2.3 响应措施


   由国家减灾委副主任(民政部部长)组织协调自然灾害救助工作。


   (1)国家减灾委副主任主持会商,国家减灾委成员单位、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及有关受灾省份参加,分析灾区形势,研究落实对灾区的救灾支持措施。


   (2)派出由国家减灾委副主任或民政部领导带队、有关部门参加的国务院救灾工作组赶赴灾区慰问受灾群众,核查灾情,指导地方开展救灾工作。


   (3)国家减灾委办公室与灾区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掌握灾情和救灾工作动态信息;组织灾情会商,按照有关规定统一发布灾情,及时发布灾区需求。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切实做好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工作和新闻宣传工作。必要时,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组织专家进行实时评估。


   (4)根据地方申请和有关部门对灾情的核定情况,财政部、民政部及时下拨中央自然灾害生活补助资金。民政部为灾区紧急调拨生活救助物资,指导、监督基层救灾应急措施的落实和救灾款物的发放;交通运输、铁路、民航等部门加强救灾物资运输组织协调,做好运输保障工作。卫生部门根据需要,及时派出医疗卫生队伍赴灾区协助开展医疗救治、卫生防病和心理援助等工作。


   (5)民政部视情向社会发布接受救灾捐赠的公告,组织开展跨省(区、市)或全国性救灾捐赠活动。中国红十字会依法开展救灾募捐活动,参加救灾和伤员救治工作。


   (6)灾情稳定后,国家减灾委办公室组织评估、核定并按有关规定统一发布自然灾害损失情况,开展灾害社会心理影响评估,并根据需要组织开展灾后救助和心理援助。


   (7)国家减灾委其他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有关工作。


   6.2.4 响应终止


   救灾应急工作结束后,由国家减灾委办公室提出终止建议,由国家减灾委副主任(民政部部长)决定终止Ⅱ级响应。


   6.3 Ⅲ级响应


   6.3.1 启动条件


   (1)某一省(区、市)行政区域内,发生重大自然灾害,一次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


   a.死亡50人以上,100人以下;


   b.紧急转移安置或需紧急生活救助30万人以上, 80万人以下;


   c.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10万间以上,15万间以下;


   d.干旱灾害造成缺粮或缺水等生活困难,需政府救助人数占农牧业人口20%以上,或200万人以上。


   (2) 国务院决定的其他事项。


   6.3.2 启动程序


   灾害发生后,国家减灾委办公室经分析评估,认定灾情达到启动标准,向国家减灾委提出进入Ⅲ级响应的建议;国家减灾委秘书长决定进入Ⅲ级响应状态。


   6.3.3 响应措施


   由国家减灾委秘书长组织协调自然灾害救助工作。


   (1)国家减灾委办公室及时组织有关部门及受灾省份召开会商会,分析灾区形势,研究落实对灾区的救灾支持措施。


   (2)派出由民政部领导带队、有关部门参加的联合工作组赶赴灾区慰问受灾群众,核查灾情,协助指导地方开展救灾工作。


   (3)国家减灾委办公室与灾区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掌握并按照有关规定统一发布灾情和救灾工作动态信息。有关部门组织领导新闻宣传工作。


   (4)根据地方申请和有关部门对灾情的核定情况,财政部、民政部及时下拨中央自然灾害生活补助资金。民政部为灾区紧急调拨生活救助物资,指导、监督基层救灾应急措施的落实和救灾款物的发放;交通运输、铁路、民航等部门加强救灾物资运输组织协调,做好运输保障工作。卫生部指导受灾省份做好医疗救治、卫生防病和心理援助工作。


   (5)灾情稳定后,国家减灾委办公室指导受灾省份评估、核定自然灾害损失情况,并根据需要开展灾害社会心理影响评估,组织开展灾后救助和心理援助。


   (6)国家减灾委其他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有关工作。


   6.3.4 响应终止


   救灾应急工作结束后,由国家减灾委办公室提出建议,国家减灾委秘书长决定终止Ⅲ级响应。


   6.4 Ⅳ级响应


   6.4.1 启动条件


   (1)某一省(区、市)行政区域内,发生重大自然灾害,一次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


   a.死亡30人以上,50人以下;


   b.紧急转移安置或需紧急生活救助10万人以上,30万人以下;


   c.倒塌房屋和严重损坏房屋1万间以上,10万间以下;


   d.干旱灾害造成缺粮或缺水等生活困难,需政府救助人数占农牧业人口15%以上,或100万人以上。


   (2)国务院决定的其他事项。


   6.4.2 启动程序


   灾害发生后,国家减灾委办公室经分析评估,认定灾情达到启动标准,由国家减灾委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决定进入Ⅳ级响应状态。


   6.4.3 响应措施


   由国家减灾委办公室组织协调自然灾害救助工作。


   (1)国家减灾委办公室视情组织有关部门召开会商会,分析灾区形势,研究落实对灾区的救灾支持措施。


   (2)国家减灾委办公室派出工作组赶赴灾区慰问受灾群众,核查灾情,指导地方开展救灾工作。


   (3)国家减灾委办公室与灾区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掌握并按照有关规定统一发布灾情和救灾工作动态信息。


   (4)根据地方申请和有关部门对灾情的核定情况,财政部、民政部及时下拨中央自然灾害生活补助资金。民政部为灾区紧急调拨生活救助物资,指导、监督基层救灾应急措施的落实和救灾款物的发放。卫生部指导受灾省份做好医疗救治、卫生防病和心理援助工作。


   (5)国家减灾委其他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有关工作。


   6.4.4 响应的终止


   救灾应急工作结束后,由国家减灾委办公室决定终止Ⅳ级响应,报告国家减灾委秘书长。


   6.5 信息发布


   信息发布坚持实事求是、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的原则。信息发布形式包括授权发布、组织报道、接受记者采访、举行新闻发布会、重点新闻网站或政府网站发布等。


不分页显示   总共2页  1 [2]

  下一页

财政部、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审计署、监察部、国务院纠风办关于公布第三批取消的各种基金(资金附加收费)项目的通知

财政部 国家经贸委 国家计委


财政部、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审计署、监察部、国务院纠风办关于公布第三批取消的各种基金(资金附加收费)项目的通知
财政部 国家经贸委 国家计委




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新疆生
产建设兵团: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继续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大决策,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治理向企业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等问题的决定》(中发〔1997〕14号)精神,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为企业生产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积极扩大内需,改善有
效供给,经国务院减轻企业负担部际联席会议批准,并报经国务院同意,决定公布第三批取消的各种基金(资金、附加、收费,下同)项目。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本批公布取消的各种基金项目,包括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未按国家规定报经国务院或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批准,越权设立的各种基金,以及虽按国家规定程序报经批准设立,但已不适应目前经济发展要求,应停止征收的各种基金,共计73项(具体
项目详见附件)。
公布取消的各种基金项目,自本通知发布之日起停止执行。其他地区和部门已出台征收的基金项目,凡与本通知公布取消的基金项目相类似的,一律参照本通知规定予以取消。
二、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做好公布取消的各种基金项目在本地区、本部门的落实工作,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执行或变相拖延执行。对已取消的各种基金项目,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有权拒交。
取消各种基金项目后,有关事业发展出现的资金缺口等问题,各地区、各部门应予以妥善解决和处理。
三、国务院减轻企业负担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减轻企业负担办事机构要组织专门力量对本通知公布取消的各种基金项目进行专项检查。对不按规定取消各种基金项目的地区和部门,一经发现,应责令将其非法所得退还缴费单位和个人,对确实无法清退的非法收
入,一律没收上缴中央财政。同时,要按规定追究有关地方和部门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四、各地区、各部门要严格执行中发〔1997〕14号文件的有关规定,未经国务院或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批准,一律不得自行设立各种基金。
五、请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于1999年11月30日前,将落实本通知的有关情况函告财政部、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审计署、监察部、国务院纠风办。

附件

第三批取消的各种基金(资金、附加、收费)项目
-----------------------------------------------------------
|收费部门或地方|序号| 项 目 | 文 件 依 据 |
|-------|--|----------------------|-----------------------|
|国家国内贸易局|1 |商业网点建设费 |内贸市字〔95〕200号 |
|-------|--|----------------------|-----------------------|
|国家电力公司 |2 |电费、电度表保证金 |能源经〔89〕561号、电力部综合〔97〕1号|
|-------|--|----------------------|-----------------------|
|国家煤炭工业局|3 |煤炭生产发展专项基金 |价重字〔90〕635号 |
|-------|--|----------------------|-----------------------|
| |4 |自来水增容费 |津价管字〔92〕201号 |
| |--|----------------------|-----------------------|
|天 津 |5 |城市道路建设附加费 |津价费字〔93〕8号 |
| |--|----------------------|-----------------------|
| |6 |小汽车摩托车专控附加 |津政办发〔92〕67号 |
|-------|--|----------------------|-----------------------|
| |7 |技校互助发展基金 |冀计经社〔93〕20号 |
| |--|----------------------|-----------------------|
|河 北 |8 |控购商品附加 |冀控字〔88〕31号、冀政〔92〕81号 |
| |--|----------------------|-----------------------|
| |9 |粉煤灰综合利用专项资金 |河北省政府令1991年第62号 |
|-------|--|----------------------|-----------------------|

| | |地方教育附加费(指向区外销售原油、成品油、液| |
|内蒙古 |10| |内政发〔95〕120号 |
| | |化气、电力征收的部分) | |
|-------|--|----------------------|-----------------------|
| |11|协作煤资金 |晋政发〔89〕9号 |
| |--|----------------------|-----------------------|
| |12|专控商品附加费 |晋政发〔88〕82号 |
|山 西 |--|----------------------|-----------------------|
| |13|商业网点建设费 |晋政发〔91〕88号 |
| |--|----------------------|-----------------------|
| |14|煤城建设基金 |晋政发〔93〕65号 |
|-------|--|----------------------|-----------------------|
|辽 宁 |15|林业开发建设基金 |辽政办发〔87〕171号 |
|-------|--|----------------------|-----------------------|
| |16|地方新购车附加费 |吉政发〔95〕65号 |
| |--|----------------------|-----------------------|
|吉 林 |17|道路桥梁附加 |吉政发〔85〕11号 |
| |--|----------------------|-----------------------|
| |18|育苇基金 |吉价字〔94〕63号 |
|-------|--|----------------------|-----------------------|
|黑龙江 |19|专控商品附加费 |黑财综字〔93〕第186号 |
-----------------------------------------------------------

第三批取消的各种基金(资金、附加、收费)项目
-------------------------------------------------------------
|收费部门或地方|序号| 项 目 | 文 件 依 据 |
|-------|--|----------------------|-------------------------|
| | | |沪府发〔1997〕4号、沪财企二〔1997〕 |
|上海 |20|旅游发展附加费 | |
| | | |11号、沪税外分业〔1997〕5号 |
|-------|--|----------------------|-------------------------|
| |21|购置(国产、进口)小汽车调节金 |浙控字〔98〕9号、浙控字〔99〕1号 |
| |--|----------------------|-------------------------|
| |22|旅游发展统筹资金 |浙政〔97〕8号、浙政办发〔98〕300号 |
| |--|----------------------|-------------------------|
| |23|购置大、小客车调节金 |浙江甬财政控〔99〕168号 |
|浙 江 |--|----------------------|-------------------------|
| |24|城市交通管理设施费 |浙江温政办〔97〕74号 |
| |--|----------------------|-------------------------|
| |25|新增小型客车计划额度单竞购费 |浙江温政会议纪要办〔98〕15号 |
| |--|----------------------|-------------------------|
| |26|旅游附加费 |〔93〕浙财综51号、〔93〕浙价发42号、 |
| | | |杭直税〔93〕572号 |
|-------|--|----------------------|-------------------------|

| |27|燃煤附加 |皖计字〔95〕563号 |
|安 徽 |--|----------------------|-------------------------|
| |28|控购附加 |皖政〔92〕27号 |
|-------|--|----------------------|-------------------------|
| |29|专控商品附加 |赣府发〔93〕23号 |
|江 西 |--|----------------------|-------------------------|
| |30|粉煤灰综合利用开发基金 |赣府发〔88〕71号 |
|-------|--|----------------------|-------------------------|
|江 苏 |31|小汽车、大轿车消费附加费 |苏财控〔94〕1号 |
|-------|--|----------------------|-------------------------|
|山 东 |32|专控商品附加费 |鲁价涉字〔92〕76号 |
|-------|--|----------------------|-------------------------|
|湖 北 |33|专控商品调节基金 |鄂政发〔92〕18号 |
|-------|--|----------------------|-------------------------|
| |34|新车交通建设费 |湘政发〔95〕6号、湘价费字〔95〕68号 |
| |--|----------------------|-------------------------|
| |35|通讯设施建设基金 |湘政发〔93〕3号、湘政发〔93〕9号 |
|湖 南 |--|----------------------|-------------------------|
| |36|种子风险基金 |湘政办发〔95〕7号、湘农业〔95〕种管字153号|
| |--|----------------------|-------------------------|
| |37|土地开发基金 |湘发〔97〕10号 |
-------------------------------------------------------------

第三批取消的各种基金(资金、附加、收费)项目
-------------------------------------------------------------
|收费部门或地方|序号| 项 目 | 文 件 依 据 |
|-------|--|----------------------|-------------------------|
| |38|控购调节基金 |湘控购字〔92〕1号 |
|-------|--|----------------------|-------------------------|
| |39|医疗卫生发展基金 |粤卫字〔92〕348号 |
| |--|----------------------|-------------------------|
|广 东 |40|社会养老保险共济基金 |粤潮府〔94〕48号 |
| |--|----------------------|-------------------------|
| |41|佛山大堤代劳金 |粤府函〔87〕191号、粤佛府〔95〕11号 |
|-------|--|----------------------|-------------------------|

| |42|优待金 |桂政发〔99〕53号 |
| |--|----------------------|-------------------------|
| |43|漓江交通基金 |桂政办〔92〕419号 |
| |--|----------------------|-------------------------|
| |44|用地交通基金 |桂政发〔94〕27号 |
| |--|----------------------|-------------------------|
| |45|新增车辆基金 |桂政办发〔95〕5号 |
| |--|----------------------|-------------------------|
| |46|港口建设基金 |桂政办〔93〕90号 |
|广 西 |--|----------------------|-------------------------|
| |47|邮电通信建设资金 |桂政发〔88〕83号 |
| |--|----------------------|-------------------------|
| |48|地方电力建设基金 |桂水电财字〔92〕41号 |
| |--|----------------------|-------------------------|
| |49|建材工业发展基金 |桂政发〔90〕124号 |
| |--|----------------------|-------------------------|
| |50|容县供水工程建设费 |桂价房函〔97〕234号 |
| |--|----------------------|-------------------------|
| |51|专控商品附加费 |〔89〕桂控购字3号、桂政办〔92〕152号 |
|-------|--|----------------------|-------------------------|

| |52|(石化)科技发展基金 |〔90〕云化科字第481号 |
| |--|----------------------|-------------------------|
| |53|(煤炭)多种经营开发基金 |〔92〕云煤发字第104号 |
| |--|----------------------|-------------------------|
|云 南 |54|茶叶生产扶持费 |云政发〔94〕2号 |
| |--|----------------------|-------------------------|
| |55|种子价格调节基金 |〔92〕云农(种)联字第27号 |
| |--|----------------------|-------------------------|
| |56|农副产品风险基金 |〔90〕云经财字第140号 |
|-------|--|----------------------|-------------------------|
|贵 州 |57|新增车辆公路建设费 |黔府办发〔95〕79号 |
|-------|--|----------------------|-------------------------|
|四 川 |58|石油基金 |川办函〔89〕149号 |
-------------------------------------------------------------

第三批取消的各种基金(资金、附加、收费)项目
-------------------------------------------------------------
|收费部门或地方|序号| 项 目 | 文 件 依 据 |
|-------|--|----------------------|-------------------------|
| |59|中小水电建设基金 |川计经〔89〕能191号 |
| |--|----------------------|-------------------------|
| |60|森林资源专项资金 |川材计〔93〕318号 |
| |--|----------------------|-------------------------|
| |61|农用化学工业发展基金 |川计经〔90〕366号 |
| |--|----------------------|-------------------------|
| |62|专控商品附加 |川办发〔91〕102号 |
| |--|----------------------|-------------------------|
| |63|林业发展基金 |川林财〔82〕202号 |
| |--|----------------------|-------------------------|
| |64|企业扶持基金 |川办发〔85〕49号 |
| |--|----------------------|-------------------------|
| |65|电网地方附加费 |川价函〔98〕209号 |
| |--|----------------------|-------------------------|
| |66|农电大修基金 |川价字〔91〕158号 |
|-------|--|----------------------|-------------------------|

|陕 西 |67|专控商品附加 |陕政办发〔94〕81号 |
|-------|--|----------------------|-------------------------|
|甘 肃 |68|控购商品附加费 |甘政办发〔93〕43号 |
|-------|--|----------------------|-------------------------|
|青 海 |69|特别消费品附加费 |青政〔88〕11号 |
|-------|--|----------------------|-------------------------|
|宁 夏 |70|计划生育基金 |宁计生发〔91〕79号 |
|-------|--|----------------------|-------------------------|
| |71|控购商品附加费 |新政办〔89〕65号 |
| |--|----------------------|-------------------------|
|新 疆 |72|消防设施购置基金 |新政发函〔92〕14号 |
| |--|----------------------|-------------------------|
| |73|甘草资源保护开发基金 |新政办〔89〕182号 |
-------------------------------------------------------------



1999年11月6日